慈善公益报(彭益舟)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,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,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中国乡村的面貌。今年各地以党建为引领,以数字化为引擎,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,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党建引领促进基层善治
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望都镇的大街小巷、村落庭院间,“有事找支部”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而是深深扎根在居民心中的“定心丸”,成为大家解决难题、寻求帮助时最坚定的选择。
走进城内社区,“群众点题、支部答卷”的服务机制正高效运转,成为党支部延伸服务触角、提升服务精度的生动实践。针对低保户、独居老人、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,党支部更是量身定制“一对一”帮办服务,安排专人定期上门对接,从代办政务事项到解决房屋漏雨、清理楼道杂物,每一件“小事”都被当成“大事”来办。“提出的诉求很快有回应,解决问题也不拖沓,有支部在,咱们心里特别踏实!”居民李阿姨的感慨,道出了社区群众对党支部服务的认可。如今,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已成为城内社区党支部服务的标配,让民生关怀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微角落。
“以前村里穷,年轻人往外跑;现在环境好了,家门口就能挣钱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四川省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村民王明在陌上森林民宿酒店当保安,月收入4000余元。像他这样在“家门口”就业的村民有300余人,其中脱贫户占比超60%,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。
这一蜕变,源于君坝村构建的“党建+治理+产业”深度融合模式。村党支部牵头建立“镇党委统筹—村党组织落实—网格员包干”三级联动机制,村党组织发动党员先锋队清理河道、拆除违建,12个网格责任区实现问题“发现即整改”,形成“支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”的生动局面。通过微信公众号、“村村响”广播和党员入户宣讲,村民从“被动整治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,家家户户争创“美丽庭院”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智慧化协作织密善治体系
楼道清爽整洁、停车井然有序、回家的路明亮通畅……在重庆市开州区文峰街道文峰社区,一系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美丽蜕变”正悄然发生。而这变化的背后,是社区以数字赋能为抓手、以网格精细化管理为支撑,从精准解决“一件事”到系统办好“一类事”的治理智慧升级。
“文峰6号院有人乱倒建筑垃圾,请立即处理。”社区网格里的“N”力量之一——热心市民杜芝中发现情况后,迅速通过手机APP一键上报。信息第一时间同步至文峰街道基层智治平台,街道与社区干部随即快速联动,不到30分钟便抵达现场,不仅及时劝阻了乱倒行为,还彻底清理了垃圾,高效化解了环境隐患。
不仅如此,文峰社区积极发动党员干部、物业工作人员、居民代表等力量“进网入格”,让他们化身微网格长,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、诉求收集、矛盾调解等“五项职能”。
在甘肃省,近年来,兰州市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着力集成精简办事程序,减少群众跑动次数,让数据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。118个乡镇、街道综治中心因地制宜,实体化运行“一站式”调处服务中心,近年来,累计调处纠纷30.2万件,成功率超97%。
兰州市皋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方佳表示:“三级联动的模式目前已经有一定的成效,各级综治中心之间信息共享、协同作战,确保了矛盾纠纷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,确保让群众只进一扇门,只跑一次路,让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矛盾纠纷的集散地、多元解纷的桥头堡、社会治理的‘晴雨表’。”
